《第二人生》Second Life形成獨特的電子商務商機
由美國加州林登實驗室所創立的「第二人生」,其發展過程在網路發展中顯得獨樹一格。它不僅是一個3D虛擬實境遊戲,更形成一個可媲美真實的虛擬世界,有百萬社群進駐,擁有自己的經濟規模,不僅讓個人實現自己的夢想,就連企業也找到經營的第二春。
在「第二人生」中,有著各式各樣的組織,如癌症病患支援團體、佛教徒閉關修行,目前估計全球共有五十多所大學進駐。加州眾議員米勒也在其中創建了一座「國會山島」,討論伊拉克戰爭和醫療保健等問題,成為美國國會首位挺進「第二人生」的政治人物。瑞典外交部旗下的研究機構也入住「第二人生」,提供辦理赴瑞典簽證的各種諮詢服務。
去年秋天,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尼森(Charles Nesson)在「第二人生」開課。線上教室位於「伯克曼島」(Berkman Island),每個哈佛法學院的學生都擁有帳號密碼,可以到「第二人生」修尼森教授的課,並在線上即時進行討論。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個虛擬社會中,竟然可以經營企業並且獲利。不同於大多數線上遊戲,玩家只能被迫使用現有工具而無法自行創造;「第二人生」提供虛擬工具,允許玩家自行設計各種虛擬產品或服務,並使用「第二人生」的專屬貨幣「林登幣」」(Linden Dollars,跟美元的兌換匯率約為275比1)進行交易。
進駐在「第二人生」的企業家,分為兩種:
第一類,是「個體戶」。如德國華裔女老師鍾安旭,以購買土地、蓋建大樓之後再轉手賣出的方式,經營虛擬地產生意,因此賺進了3億林登幣(約美元110萬元),是全球第一位在虛擬世界投資而成為百萬富翁的人,因而被媒體譽為「虛擬世界的洛克斐勒」。另外一家「The OtherLand Group」公司,專門在遊戲中買賣擁有山水美景的高格調房地產,由於業績頗佳,已從虛擬社會攻入實體世界,設立公司、聘請員工,專營虛擬房地產。
第二類企業家,如Adidas、Reebok、Sony、Sun、豐田、戴爾、喜達屋飯店集團等大企業,均已相繼在「第二人生」設立虛擬分公司,並成立商場,為「第二人生」裡的上百萬居民販售虛擬商品。
在這些知名大企業中,以IBM的投資最引人注意。這家全球資訊服務巨人在2006年11月宣布,將斥資一億美元在「第二人生」買下十二座島嶼,作為員工訓練、線上會議、研發中心、行銷與其他商業活動之用,希望讓IBM可從傳統的2D時代進入到3D時代。
這些現實世界中的大企業,不把「第二人生」看作直接刺激收入的工具,而是看作一種品牌延伸的手段。在「第二人生」中,公司有機會以新奇和有創意的方式與他們的客戶群保持互動。
但別以為只有這些知名大公司才能賺取利潤,一些創業型的小公司同樣可以找到獲利機會。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Vivox」,是一家為線上遊戲提供VoIP服務的公司,並已在「第二人生」中到處設置電話亭。另外,將American Apparel成功引入「第二人生」的廣告公司「Ad Option」,雖然成立只有一年,卻因此獲得五、六家公司賞識,並成為它的簽約客戶。
另外,路透社(Reuters)開始在《第二人生》派駐專屬記者,並正式成立新聞分支機構,以文字、圖片、視訊等各種形式發布新聞。除了向《第二人生》上面的居民報導虛擬世界的新聞之外,也向居民報導真實世界的新聞,從此路透社成為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並行運作的新聞中心。路透社之後,《連線》(Wired)雜誌也宣布在《第二人生》中設立營運組織。
對於音樂市場而言,最新的行銷工具則是結合MV(音樂錄影帶)與互動遊戲。華納(Warner)唱片以互動模式在《第二人生》中發行新專輯《Begin to Hope》,當居民造訪新專輯所打造的專屬空間時,隨著樂曲意境的推展,空間中的情境也有所不同。
由上述可知,「第二人生」不僅是3D線上遊戲,還是具有經濟產值的虛擬社會,擁有牽動真實社會的經濟力量,不只實體企業可以進駐虛擬平台;虛擬企業也能反攻實體世界。據林登實驗室估計,光是去年,就有約六千萬美元價值的產品,在「第二人生」交易,並有七千家正式進駐的企業已有獲利能力。Second Life現在每月的經濟成長達10~15%,與其人口增幅相若,每天的虛擬商品交易金額達65萬美元(約2100萬台幣),林登實驗室也和現實世界的央行一樣,開始壓抑通貨膨漲,必須隨時增減林登幣供給來維持匯率及「林登指數」的穩定。
「第二人生」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網路世界,虛實界線益發模糊。虛擬平台儼然成為一個新事業,變成企業獲利的重要來源。現在連美國政府官員也開始正視「虛擬世界經濟」,正在著手研究針對虛擬世界的經濟政策及如何對在虛擬世界賺大錢的人課稅。
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除了查詢資料、發表作品、行銷廣告、商業交易之外,更進一步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線上形成另一個社會,擁有這個社會專屬的流通貨幣、商業活動、社會組織、媒體報導,影響力愈來愈擴大,不只實體進駐虛擬,虛擬也能反攻實體。「虛」與「實」彼此跨界交融,界限愈來愈模糊,「第二人生」的例子,只是一個開端,未來還有更多可能性。
參考資料:
可創業賺錢的遊戲-「第二人生」-天下雜誌
從虛擬平台賺進實體鈔票 企業可以這樣玩「第二人生」-電子商務時報
回首頁
0 回應:
張貼留言